技术博客
《低空经济新时代:基础设施框架指引深度解读》

《低空经济新时代:基础设施框架指引深度解读》

作者: 万维易源
2025-07-25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规划发展

本文由 AI 阅读网络公开技术资讯生成,力求客观但可能存在信息偏差,具体技术细节及数据请以权威来源为准

> ### 摘要 >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是一份旨在推动低空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规范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该指引于2025年正式发布,内容涵盖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等方面,为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框架支持。通过科学规划和高效管理,该文件致力于提升低空经济领域的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助力我国低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 关键词 > 低空经济, 基础设施, 框架指引, 规划发展, 运营管理 ## 一、低空经济概述 ### 1.1 低空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低空经济是指在1000米以下空域中,以通用航空、无人机物流、低空旅游、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为代表的新型经济形态。这一领域依托先进的航空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手段,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低空经济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低空+多场景”的融合能力,不仅涵盖了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还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展现出高度的跨界性与创新性。 从功能上看,低空经济具备灵活性强、响应速度快、服务范围广等特点,尤其适合在城市交通拥堵、偏远地区物资运输、应急突发事件处理等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低空经济还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环境友好性强的优势,符合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方向。 ### 1.2 低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突破120万小时,无人机注册数量超过120万台,低空物流试点项目覆盖30多个城市。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结果。 2025年发布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系统化、规范化发展阶段。该指引从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运营机制、安全管理等多个维度提出明确要求,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未来,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低空经济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应急保障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形成以“低空+”为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 ## 二、基础设施框架指引的核心内容 ### 2.1 2025年版指引的编制背景与目的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低空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与标准,导致各地在推进过程中存在资源分散、重复建设、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于2025年发布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旨在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与高效建设提供系统性指导。 该指引的编制不仅回应了当前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基础设施支撑的迫切需求,也为未来低空经济的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明确建设标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安全保障,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应急保障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低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 2.2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规划的要点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提出了多项关键要点,强调“统筹布局、分类推进、绿色智能”的原则。首先,规划要求各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需求,合理布局通用机场、起降点、无人机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其次,指引提出要建立分级分类的基础设施体系,针对城市、乡村、边远地区等不同场景制定差异化建设方案。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重点发展垂直起降平台和智能调度系统,而在偏远地区则优先建设应急救援站点和农业植保服务点。 此外,绿色低碳理念贯穿整个规划过程,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模块化建造等环保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通过科学规划,低空经济将实现从“点状发展”向“网络化布局”的转变,为未来构建高效、安全、智能的低空交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 2.3 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技术要求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明确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推动5G通信、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 首先,在通信与导航方面,要求建设覆盖广泛的5G低空通信网络,确保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通信;同时,依托北斗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导航,提升飞行安全性和调度效率。其次,在基础设施智能化方面,推广智能起降平台、自动充电站、无人值守监控系统等设备,提升基础设施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效率。 此外,指引还强调数据平台的建设,提出构建统一的低空经济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飞行数据、气象信息、空域状态等多源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分析,为飞行调度、应急响应和安全监管提供技术保障。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将实现从“传统设施”向“智慧网络”的跨越。 ### 2.4 基础设施运营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为确保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与可持续发展,《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在运营管理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策略与措施。首先,建立多元协同的运营机制,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基础设施的运营与维护,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 其次,推动运营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涵盖飞行调度、设备维护、安全管理、应急响应等环节的运营标准体系,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发展第三方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提供飞行保障、数据处理、技术支持等专业化服务,降低运营成本。 在安全管理方面,指引强调构建“空地一体化”的安全监管体系,利用AI监控、无人机巡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此外,还提出建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设施运行状态、服务能力、安全水平等进行评估,确保基础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通过这些策略与措施的实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将实现从“建得好”向“管得好、用得好”的转变,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三、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 3.1 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遵循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明确提出,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核心理念。首先,统筹规划强调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地方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截至2024年底,全国无人机注册数量已超过120万台,低空物流试点项目覆盖30多个城市,这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具备前瞻性与系统性。 其次,分类推进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建设方案。城市中心区域应优先发展垂直起降平台和智能调度系统,而边远地区则应侧重于应急救援和农业植保服务点的布局。绿色智能原则则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广泛采用可再生能源供电、模块化建造等环保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与智能化水平。最后,安全高效原则贯穿于建设全过程,确保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性与运行效率,为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3.2 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与实施步骤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涉及多个关键环节,必须按照科学的实施步骤有序推进。首先,前期调研与规划是基础建设的起点,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域资源分布和产业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其次,基础设施选址与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空域管理、地面交通衔接、环境影响等因素,确保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在建设实施阶段,应优先推进通用机场、起降点、无人机配送中心等关键节点的建设,确保低空飞行器具备良好的起降与补给条件。同时,依托5G通信、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能调度系统与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低空交通的高效协同与安全监管。 后期运营与维护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延续,需建立多元协同的运营机制,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通过制定标准化运营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构建动态评估机制,确保基础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这一系列关键环节与实施步骤的有序推进,将为我国低空经济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运营 ### 4.1 运营模式的选择与创新 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中,运营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强调,应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需求,探索多元化、灵活化的运营模式,推动从“政府主导、单一投入”向“市场驱动、多元协同”的转变。 当前,随着全国无人机注册数量超过120万台,低空物流试点项目覆盖30多个城市,传统的政府单一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营需求。因此,指引鼓励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特许经营模式等新型运营机制落地。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可依托智能起降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构建“平台+服务”的运营体系,实现飞行调度、设备维护、用户服务的一体化管理;而在边远地区,则可探索“政企合作+社区共管”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社区参与,提升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能力。 此外,指引还提出发展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提供飞行保障、数据处理、技术支持等专业化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服务质量。通过这些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将实现从“建得好”向“用得好、管得好”的跨越,为构建高效、智能、可持续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 4.2 运营管理的优化策略 为了确保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与持续发展,必须在运营管理中引入系统性优化策略,提升整体服务效能与安全保障水平。《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提出,应从标准化建设、技术赋能、安全监管和动态评估四个方面入手,构建科学、智能、协同的运营管理体系。 首先,推动运营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涵盖飞行调度、设备维护、安全管理、应急响应等环节的运营标准体系,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其次,强化技术赋能,依托5G通信、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智能调度系统与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飞行数据、气象信息、空域状态等多源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调度效率与飞行安全性。 在安全管理方面,构建“空地一体化”的安全监管体系,利用AI监控、无人机巡检、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低空飞行活动的全天候监测与风险预警。此外,建立基础设施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设施运行状态、服务能力、安全水平等进行评估,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通过这些优化策略的实施,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将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 5.1 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 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产业布局的科学性与协同发展能力成为决定低空经济能否实现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明确提出,要以“区域协同、产业联动、优势互补”为原则,推动形成“一核多极、网络联动”的产业空间格局。 当前,全国已有30多个城市开展低空物流试点项目,无人机注册数量突破120万台,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超过120万小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低空经济已进入快速成长期。在此背景下,产业布局必须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的弊端,而是要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可重点发展低空物流、智慧交通和城市空中出行(UAM),而中西部地区则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和低空旅游等特色应用场景落地。 协同发展方面,指引强调要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机制,推动空域、地面设施、数据平台等资源的互联互通。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和飞行调度系统,实现飞行器在不同区域间的无缝衔接与高效协同。这种“空地一体、区域联动”的发展模式,将为低空经济打造一个开放、共享、智能的产业生态系统,助力我国低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 5.2 产业政策与支持措施 为保障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和高效运营,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明确提出,应从财政、金融、土地、空域管理等多个维度,制定系统性、前瞻性的产业支持政策,营造有利于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财政支持方面,国家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低空经济专项基金,对通用机场、无人机配送中心、智能调度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给予建设补贴和运营奖励。同时,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配低空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如低空飞行器融资租赁、空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等,缓解企业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压力。 在土地政策方面,指引提出应优先保障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用地需求,探索“点状供地”“混合用地”等灵活供地模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此外,空域管理改革仍是政策支持的核心,国家正加快推动空域分类管理、动态分配机制的落地,提升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与灵活性。 通过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实施,低空经济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六、挑战与对策 ### 6.1 低空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我国低空经济在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但其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空域资源的管理与分配仍存在较大瓶颈。当前,我国空域管理尚未完全实现分类分级、动态调配,导致飞行器在执行任务时常常受限,影响了运营效率。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体系,制约了低空经济的整体协同能力。 此外,技术标准与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截至2024年底,全国无人机注册数量已超过120万台,低空物流试点项目覆盖30多个城市,但飞行器之间的通信、导航、避障等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同时,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也是一大难题,低空经济涉及航空、通信、数据、管理等多个领域,复合型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公众认知与市场接受度仍有待提升。低空飞行器在城市中的应用仍面临隐私、噪音、安全等社会舆论压力,如何在技术进步与社会接受之间找到平衡,是低空经济走向成熟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 6.2 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 为应对上述挑战,推动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应对策略与发展建议。首先,应加快空域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空域分类分级管理与动态分配机制落地,提升空域资源的使用效率与灵活性,为低空飞行提供更加开放、高效的运行环境。 其次,强化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标准建设,推动形成“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区域协同”的建设格局。鼓励各地依托本地产业基础,建设通用机场、无人机配送中心、智能调度平台等关键节点,构建覆盖全国的低空交通网络。 在技术与安全方面,应加快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安全监管体系,推动5G通信、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低空经济中的深度应用,提升飞行器的智能化水平与运行安全性。同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低空经济复合型人才培训体系。 最后,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金融创新、土地保障等手段,营造有利于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我国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从“试点探索”向“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七、总结 《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框架指引(2025年版)》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迈入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截至2024年底,全国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已突破120万小时,无人机注册数量超过120万台,低空物流试点项目覆盖30多个城市,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该指引围绕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提出了科学布局、分类推进、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等核心原则,并强调技术赋能与多元协同的运营机制,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实践路径。未来,随着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化与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应急保障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预计到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加载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