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已成为核心动力源。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展现了科技与创新深度融合的成果。例如,华为在5G技术领域的突破,使其在全球通信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超过6万件;科大讯飞通过自主创新,在智能语音识别领域的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服务覆盖超10亿终端用户。此外,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技术的创新,2023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成为行业标杆。这些案例不仅体现了企业技术研发的实力,更彰显了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作用。
“全勤生”已成为进博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些连续多年参展的企业与个人,以坚定步伐践行着与中国同行的承诺。他们不仅见证了进博会从首届至今的蓬勃发展——累计吸引14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意向成交额达735.2亿美元(2023年数据),更在开放合作中捕捉到广阔机遇。从科技创新到消费升级,“全勤生”深度融入中国市场的脉动,在共享发展机遇中实现自身跃升。他们的坚持,是信任的体现,更是对共同发展的有力诠释。
2025年第六届全球6G技术发展大会将于下周在北京隆重举行,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及行业专家,共同探讨6G技术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本届大会聚焦6G关键技术突破、标准化进程及应用场景创新,旨在推动全球6G生态协同发展。北京作为主办城市,再次成为全球通信技术交流的核心平台,彰显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领域的引领作用。
《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已于近日正式发布,旨在推动节水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供给能力。方案明确到2030年,节水装备市场占有率将显著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案致力于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节水装备产业链,助力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十五五”规划期间,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生态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中国将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预计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升至68%。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中国将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讨论中,科技创新被置于核心位置,全文共提及“科技”一词达46次,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规划强调以科技为引领,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数量将显著增加,重点行业服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文件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智化正成为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房企在开发、运营、服务等环节实现了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已有超过60%的头部房企启动全面数智化转型战略,预计到2025年,行业整体智能化投入将突破800亿元。数智化不仅重塑了传统房地产的商业模式,还推动了智慧社区、绿色建筑和精准营销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我国智能经济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加速。2023年,我国智能经济规模突破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能交通等领域持续释放潜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政府政策支持与企业研发投入双轮驱动,进一步夯实了智能经济的发展基础。未来,随着5G网络普及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提速,智能经济将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深刻改变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随着卫星互联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球产业链正加速布局以抢占战略高地。据权威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已突破百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以上。通信、航天制造、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等环节纷纷加大投入,推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中国通过“星网”计划加速组网建设,已发射低轨卫星超200颗,形成初步覆盖能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协同,从火箭发射到终端设备制造全面升级,助力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在此背景下,卫星互联正成为继地面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设施,驱动全球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近日,两个部门联合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旨在推动工业园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文件系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涵盖产业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慧管理等多个维度,为全国工业园区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框架。该指引强调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在科技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55%,较2018年增长近0.4个百分点。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第17位跃升至第12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5G技术和航天探索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基站总数超300万个;“天问”探火、“嫦娥”取壤、“神舟”系列载人航天任务接连成功;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企业引领技术创新浪潮。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近日,七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旨在推动脑机接口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脑机接口作为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桥梁,其应用前景广阔,涵盖医疗康复、智能辅助设备、人机交互等多个领域。此次政策的出台,将为脑机接口技术的研发、产业化及市场推广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预计未来几年,脑机接口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新华社报道指出,科创板的“硬科技”企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随着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的持续推进,这些聚焦于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科创板中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核心领域的公司数量和市值均实现显著增长,吸引了大量资本关注。硬科技企业的崛起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AI技术正深刻改变PC市场的发展方向与竞争格局。随着AI算法的不断优化,PC产品在性能、功能及用户体验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例如,搭载AI技术的笔记本电脑能够智能调节性能模式,延长电池寿命,同时提供更高效的生产力工具。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了PC市场的增长,还促使厂商加大研发投入,以争夺市场份额。
铁路智造领域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行业的革新。近年来,铁路运输系统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效率和安全性的显著提升。例如,智能调度系统的应用使得列车运行更加高效,减少了延误和事故的发生。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铁路维护和运营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铁路运输的竞争力,也为乘客带来了更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