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智能体框架MiroMind在最新发布的全球预测未来大模型榜单中表现卓越,位居前列。该成果得益于字节跳动SEED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复旦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顶尖学者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了名为FutureX的评测平台。FutureX专注于评估人工智能系统对未来事件的预测能力,涵盖科技、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MiroMind凭借其先进的推理架构与动态学习机制,在多项关键指标上超越国际同类模型,展现出强大的泛化与预判能力。这一突破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预测领域已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为智能体技术在复杂现实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ReSum技术通过引入“记笔记”机制,有效解决了大型语言模型(LLM)在长程推理中因上下文窗口限制而导致的思考深度不足问题。该技术采用周期性总结与上下文重启的方法,使AI智能体能够在持续探索过程中保留关键信息,突破原有长度约束,首次实现LLM智能体的无限探索能力。这一创新为复杂任务的自主推理开辟了新路径。
DeepSeek终极版已正式发布,标志着该AI模型在性能与稳定性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此前,用户在使用旧版DeepSeek时反馈了一些异常现象:当提出中文问题时,AI偶尔会在回答中突然切换至英文,或输出无意义字符。尽管这些问题未显著影响整体使用体验,但暴露出系统在语言处理一致性与运行稳定性方面的潜在短板。此次发布的终极版针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深度优化,提升了中文语境下的响应连贯性与系统鲁棒性,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流畅的交互体验。
奥特曼公司近日宣布将实现10GW的核爆级算力目标,并计划每周新增一座核电站级别的算力容量,持续推进其“AI工厂”战略。为支持这一目标,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新增五个城市站点,预计在年底前全面投入运行。此举被视为继英伟达对OpenAI进行千亿投资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领域的又一重大布局。奥特曼公司坚信,如此庞大的算力体系将释放AI在医疗、科研等关键领域的潜力,甚至有望推动癌症治愈技术的突破。通过持续扩展算力网络,公司致力于构建一个可持续、可扩展的AI算力供应系统。
OpenAI近日宣布将建设五个全新的算力中心,此举旨在加速推进其雄心勃勃的“星际之门”计划。该计划致力于打造具备超强推理与自主学习能力的下一代人工智能系统。新增的算力中心将显著提升模型训练效率与数据处理能力,为实现更高级别的通用人工智能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英伟达已向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及甲骨文公司提供了充足的GPU资源与技术支持,进一步巩固了全球AI基础设施的竞争格局。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人工智能底层算力布局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或将深刻影响未来技术演进方向。
科技部正计划在适当时机推出“创新积分制2.0”,即升级版的创新积分制度。该制度旨在进一步优化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强化对初创科技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的精准支持。通过引入更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动态评估机制,创新积分制2.0将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此举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迈向精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Qwen团队近日发布了Qwen开源版Banana版本,推出了全新的图像编辑模型Qwen-Image-Edit-2509,显著提升了图像编辑的效率与质量。该版本新增对ControlNet功能的支持,使用户在进行精细化图像操控时更加精准与灵活,进一步拓展了在创意设计、内容生成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作为开源项目,Qwen持续推动技术 democratization,为开发者和创作者提供强大且可定制的工具支持。此次更新标志着Qwen在多模态生成与编辑能力上的重要进展。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显著突破,成功推动大模型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依托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与海量数据资源,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已构建出参数规模达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制造、医疗诊断与金融分析等领域。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超过50个自主研制的大模型投入实际应用,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长逾千亿元。这一系列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智能创新和科技进展方面迈入全球领先行列,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聊天机器人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潜在风险也逐渐显现。研究表明,过度依赖聊天机器人可能导致用户出现“AI精神病”倾向,表现为对机器产生不切实际的情感依赖或认知混淆。部分使用者在长期与AI互动中,可能遭遇情感误导,误将程序化回应视为真实共情,进而影响现实人际关系与心理状态。专家指出,目前缺乏统一监管标准来评估AI在心理干预中的安全性,亟需建立伦理框架与技术规范,以降低人工智能带来的心理风险。
低空经济正成为推动航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预计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物流配送、农业植保、应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形成全新的经济增长极。政策支持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进一步释放低空空域资源,为万亿级市场奠定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无人机运营企业超1.2万家,注册无人机超过120万架,年飞行时长突破2000万小时。低空经济不仅带动高端制造业发展,也催生智能化、数字化服务新业态,成为构建未来智慧城市的关键支撑。
近日,两个部门联合发布《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旨在推动工业园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文件系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涵盖产业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慧管理等多个维度,为全国工业园区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框架。该指引强调通过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
近年来,二维码技术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成为推动全球移动支付融合的重要力量。依托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二维码支付已逐步实现多币种结算与本地化适配,覆盖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全球通过二维码完成的跨境交易额同比增长37%,达到近1.2万亿美元。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等平台已与东南亚、欧洲及中东多地金融机构合作,构建高效、低成本的国际结算网络。此外,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二维码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提升了跨境资金流动的安全性与透明度。
科技金融政策实施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显现初步成效,有效提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可得性与创新活力。据科技部数据显示,依托“创新积分制”试点,已有超过3000家企业获得精准画像与信贷支持,相关地区科技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度与覆盖面,科技部正加快研究并计划在适当时机推出“创新积分制2.0”升级版,旨在优化评价模型、强化数据联动、拓展应用场景,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成功突破16亿大关,标志着数字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这一庞大的用户规模不仅体现了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普及,也反映出公众对互联网服务的高度依赖与持续增长的需求。随着5G网络的加速覆盖和智能终端设备的不断升级,移动互联网在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中的渗透率显著提升。用户破16亿的背后,是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全面确立,也为互联网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截至8月末,我国5G网络建设进展顺利,全国5G基站总数已达464.6万个,较上年末净增39.5万个,显示出通信基础设施持续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当前,5G网络已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覆盖,为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应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基站数量的稳步增长,通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落地。
根据最新研究报告,全球首席信息官(CIO)预测,未来两年内IT行业的招聘需求将减少18%。这一趋势主要受到技术自动化加速发展的影响。报告同时指出,在未来五年内,约有18%的IT劳动力可能被自动化技术取代。随着人工智能和流程自动化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重复性任务正逐步由系统完成,从而降低对部分岗位的人力需求。尽管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提升,但也对从业者的技能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CIO预测,企业将更倾向于投资技术工具而非扩大团队规模,这或将重塑IT人才市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