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博客

字节跳动 ByteRobust:打造大型语言模型训练的稳健基础设施

字节跳动近期发布一篇关于其自研大型语言模型(LLM)训练基础设施ByteRobust的论文,系统阐述了支撑“豆包”大模型高效稳定训练的技术架构。该基础设施在分布式训练、容错机制与资源调度方面展现出卓越的稳健性,显著提升了模型训练的效率与可扩展性。研究显示,ByteRobust通过优化通信开销与计算负载均衡,在千卡级GPU集群上实现了超过90%的线性加速比,为大规模语言模型的稳定训练提供了可靠保障,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字节跳动LLMByteRobust豆包论文
2025-10-22
智能体新纪元:MUSE框架引领在职学习革命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及其合作伙伴的研究团队近日推出了一项创新的智能体框架——MUSE(记忆利用和自我演化)。该框架致力于实现智能体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在职学习”,使其能够在持续交互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行为。通过高效的记忆利用机制与自我演化策略,MUSE使智能体具备类似职场新星的成长能力,在实践中自主提升性能与适应性。这一突破为人工智能系统在动态复杂环境中的长期运行与进化提供了全新路径。

智能体MUSE在职学习自我演化记忆利用
2025-10-22
ChatGPT Atlas:OpenAI的AI原生浏览器革新体验

OpenAI公司近日推出首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浏览器——ChatGPT Atlas,标志着AI在日常网络交互中的深度应用。该浏览器以古希腊神话中支撑地球的神祇阿特拉斯命名,寓意其强大的性能与稳定性,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智能化、高效流畅的浏览体验。目前,ChatGPT Atlas已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下载,用户可通过官方渠道体验这一AI原生浏览器带来的革新功能。作为OpenAI在生成式AI领域的新探索,该产品融合了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有望重塑人机交互模式,推动智能浏览器时代的到来。

ChatGPT阿特拉斯AI浏览器OpenAI免费用
2025-10-22
HumanLift技术:开启三维数字人重建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与英国卡迪夫大学联合研发了一项名为HumanLift的创新技术,能够基于单张参考照片实现高保真数字人全身模型的三维重建。该技术核心采用高斯网(Gaussian Mesh)方法,有效提升了人体几何细节与表面纹理的还原精度,在动态姿态和复杂衣着条件下仍保持优异的重建稳定性。研究成果已在2025年SIGGRAPH ASIA会议上被正式收录,展示了在虚拟现实、数字娱乐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

HumanLift三维重建高斯网数字人SIGGRAPH
2025-10-22
智能墙体革新:6G通信与建筑融合的未来

随着6G通信技术的推进,智能超表面技术正成为连接建筑与通信行业的重要桥梁。传统5G基站在高能耗与室内信号衰减方面面临挑战,难以满足高达96%的室内通信流量需求。智能墙通过集成超表面材料,具备无线友好特性,可动态调控电磁波传播,显著提升信号覆盖与能效。该技术不仅降低基站负担,还实现建筑表皮功能化,推动建筑与通信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智能墙超表面6G通信建筑融合室内信号
2025-10-22
AI代理的未来:专用智能与通用AI的路径探索

特斯拉AI总监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对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评估。他指出,在短期内,AI将在特定智能领域持续突破,催生出更多高效、精准的专用助手,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交通等垂直场景。然而,尽管专用AI表现卓越,通往真正具备自主理解与跨领域推理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仍面临巨大技术挑战。Karpathy强调,当前系统依赖大量标注数据与特定训练环境,缺乏人类般的泛化能力,因此实现通用AI尚需长期探索与基础研究积累。

AI代理专用助手通用AI智能领域短期展望
2025-10-22
AI的物理世界拓展:开启智能进化新篇章

2026年,人工智能技术正式迈入向物理世界拓展的新阶段,标志着AI从虚拟信息处理走向现实环境深度交互的重要转折。通过与机器人、物联网及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AI开始在交通、制造、医疗和家居等领域实现智能进化,推动人机协作模式的全面升级。据预测,全球部署的具备AI决策能力的物理设备将在2026年突破15亿台,同比增长47%。这一趋势不仅加速了自动化进程,也重塑了人类与技术的未来交互方式,开启“感知—决策—行动”一体化的智能时代。

AI拓展物理世界智能进化技术融合未来交互
2025-10-22
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之光:迭代驱动未来

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与迭代共同构筑了技术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通过不断优化智能算法与模型结构,研究人员实现了从语音识别到自动驾驶的广泛应用突破。据统计,过去五年中,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平均每年提升17%,而训练效率同期提高了近40倍。这种快速演进得益于大规模数据支持下的高频迭代机制,使系统能够持续自我优化。创新不仅体现在算法设计上,更延伸至跨学科融合与工程化落地,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层次的自主智能迈进。

创新迭代智能算法模型
2025-10-22
“极蛙”机器人的北极探险之旅:冰层探测任务的成功执行

“极蛙”机器人在北极地区成功执行了冰层探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重要科技突破。该机器人由国内科研团队自主研发,具备高精度传感系统与自主导航能力,可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稳定运行。任务期间,“极蛙”深入厚达3米的冰层区域,累计完成超过200公里的冰下探测航程,采集了大量关于冰层结构、温度梯度及海水流动的关键数据。此次任务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极蛙”在复杂冰情下的作业可靠性,也为未来极地气候变化研究和冰盖动力学建模提供了宝贵技术支持。

极蛙机器人北极探测冰层任务成功执行科技突破
2025-10-22
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迈向千亿规模的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预计到2030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人民币,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环保需求的多重驱动下,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与资源化回收正加速产业化进程。面对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动力电池从生产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愈发受到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布局回收网络,推动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回收体系。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千亿规模2030年新能源
2025-10-22
机器人与无人机:农业革命的新篇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人采摘与无人机运送正逐步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智能采摘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与机械臂协同作业,可实现95%以上的果实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采收效率。与此同时,农业无人机在运输环节的应用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部分示范区无人机日均运送农产品达2吨以上,运输效率提升40%。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优化了农业生产流程,还为应对劳动力短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科技赋能下的现代农业,正在描绘出一幅高效、智能的丰收新景象。

机器人无人机农业科技丰收
2025-10-22
CR450型动车组试验样车创速度新纪录:453公里每小时的奥秘

CR450型动车组试验样车在最新一轮测试中成功达到453公里每小时的运行速度,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再次取得重要突破。此次测试在真实线路条件下进行,充分验证了CR450动车组在高速运行状态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下一代高速列车的核心车型,CR450的研发集中体现了中国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该速度表现不仅超越了现有运营动车组的最高时速,也为未来更高速度等级的商业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CR450动车组试验车453km/h测试
2025-10-22
人工智能:裁员背后的真相与误解

近期,关于人工智能(AI)是否导致全球大规模裁员的讨论日益激烈。牛津大学的研究员指出,尽管科技和航空行业确实出现了裁员现象,但AI不应被简单地视为替罪羊。研究发现,部分企业将AI作为裁员的借口,以掩盖其战略调整或成本削减的真实动机。实际上,AI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岗位与机会。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技术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而非归咎于技术本身。

人工智能裁员借口牛津研究科技行业航空业
2025-10-22
企业应对自主式AI安全漏洞:构筑七大防线攻略

随着智能体技术驱动企业生产力的革新,自主式AI的安全漏洞也日益凸显,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据研究显示,超过60%的企业在部署AI系统时曾遭遇潜在安全威胁。为应对这一风险,企业需构建涵盖数据防护、模型验证、访问控制、行为监控、应急响应、伦理审查与持续更新的七大防线。通过系统化整合这七项安全策略,企业不仅能有效识别和阻断AI漏洞带来的风险,还能确保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运行。构筑全方位AI安全防御体系,已成为企业在智能化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AI安全智能体企业防线安全漏洞生产力
2025-10-22
多模态训练数据创建的挑战与对策

在多模态训练数据创建过程中,研究发现其相较于单模态数据集面临八大主要挑战,其中时间对齐问题与模态间的上下文留存问题尤为突出。若未能有效解决,将显著影响模型的性能表现。不同模态数据在采集时存在时间异步现象,导致信息匹配困难;同时,跨模态的信息传递易造成关键上下文丢失,削弱语义一致性。这些因素共同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对模型训练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构成威胁。因此,在构建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时,必须系统性应对上述挑战,以提升整体模型效能。

多模态数据创建时间对齐上下文模型性能
2025-10-22
AI衰老研究:探索寿命极限的突破性进展

近日,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借助人工智能系统K-Dense,在衰老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系统首次揭示了衰老过程存在明确的分阶段特征,为干预和延缓衰老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对寿命极限的认知,更预示着人类或有望突破现有寿命边界,迈向更长久的生命阶段。随着AI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度应用,全球科研竞争日益加剧,长寿突破已从科幻走向现实。然而,面对可能到来的长寿社会,伦理、资源分配与社会结构等挑战亟待人类共同应对。

AI衰老长寿突破哈佛研究寿命极限分阶段
2025-10-22